一、控制图在瑕疵检测中的基本原理
控制图是一种用于监控过程稳定性的工具,在瑕疵检测中也有应用。它基于统计原理,通过对样本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来判断过程是否处于稳定状态。对于瑕疵检测而言,样本数据就是与瑕疵点相关的数据,例如在一定生产时间段内出现的瑕疵点数量、瑕疵点的尺寸等数据。
数据收集:首先需要确定合适的样本量和抽样间隔。例如在生产线上,每隔一定时间(如每小时)抽取一定数量(如10个)的产品来检查瑕疵点情况,记录下每个样本中的瑕疵点数量等相关数据。
确定控制界限:根据统计原理计算出控制上限(UCL)、中心线(CL)和控制下限(LCL)。中心线通常是样本数据的平均值,控制上限和控制下限则是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确定的界限值。如果数据点超出了控制界限,就表明过程可能出现了异常,即瑕疵点的产生可能存在特殊原因,需要进行调查。例如,在以瑕疵点数量为数据的情况下,假设中心线CL为每个样本平均5个瑕疵点,如果某个样本的瑕疵点数量达到了10个(超过了控制上限),就需要关注生产过程是否发生了变化导致瑕疵点增多。
二、常见的基于控制图的瑕疵检测类型
(一)计数型控制图
c图(缺陷数控制图)
适用于样本大小固定,且关注的是样本中的缺陷数(瑕疵点个数)的情况。例如在一批印刷电路板的生产中,每个电路板就是一个样本,统计每个电路板上的瑕疵点个数。如果c图显示某一电路板的瑕疵点个数超出了控制上限,就可能表示生产该电路板时的某个环节(如印刷工艺、元件焊接等)出现了问题,需要对相应的生产环节进行检查和调整。
u图(单位缺陷数控制图)
当样本大小不固定时使用。比如在不同尺寸的塑料制品生产过程中,由于产品大小不同,每个产品上出现瑕疵点的机会也不同,此时用u图来监控单位产品面积(或体积等)上的瑕疵点数量更合适。如果u图显示某一产品单位面积上的瑕疵点数量异常高,就需要检查生产该产品时的原材料、生产设备或操作工艺等是否存在问题。
(二)计量型控制图
X – R图(均值 – 极差控制图)
用于监控过程的均值和离散程度。在瑕疵检测中,如果瑕疵点的某个特征(如瑕疵点的直径、深度等)是可以用数值精确测量的,就可以使用X – R图。例如在金属零件表面瑕疵检测中,测量每个零件表面瑕疵点的深度,计算样本的均值(X)和极差(R,样本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如果X图或R图显示数据超出控制界限,说明生产过程中影响瑕疵点深度的因素(如加工刀具的磨损、切削参数的变化等)可能出现了异常,需要进行调整。
三、控制图在瑕疵检测中的优势与局限性
(一)优势
过程监控的直观性:通过简单的图形展示,能够直观地看到瑕疵点相关数据的变化趋势和波动情况,方便操作人员快速判断生产过程是否稳定。例如,在生产车间的看板上展示控制图,工人可以一眼看出瑕疵点数量是否在正常范围内,不需要复杂的数据分析技能。
及时发现异常:能够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导致瑕疵点异常的变化,有助于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减少不合格品的产生。如一旦控制图显示瑕疵点数据超出控制界限,生产管理人员可以立即停止生产线,对可能的原因进行排查,避免更多有瑕疵的产品被生产出来。
(二)局限性
对样本的依赖性:控制图的有效性依赖于样本数据的代表性和准确性。如果抽样方法不合理,或者样本量过小,可能会导致控制图给出错误的指示。例如,只从生产线的某一个局部位置抽样,而该位置不能代表整个生产线的情况,那么根据这些样本数据绘制的控制图就不能准确反映整个生产过程中的瑕疵点情况。
无法确定根本原因:虽然控制图能够提示过程出现了异常,但它不能直接指出导致瑕疵点异常的根本原因。例如,控制图显示瑕疵点数量突然增加,但具体是原材料的变化、设备故障还是操作失误等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