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围护结构热工缺陷的检测是一项重要的建筑节能检测工作,它涉及到建筑物的能源效率和舒适度。以下是根据要求总结的外围护结构热工缺陷检测的相关信息:
检测方法
外围护结构热工缺陷的检测通常采用红外热像仪进行,这是因为红外热像仪能够快速、无损地检测出建筑物表面的温度分布情况,从而发现潜在的热工缺陷。红外热像仪的设计适用波长范围应为8.0~14.0μm,传感器温度分辨率(NETD)应小于0.08℃,温差检测不确定度应小于0.5℃,像素不应少于76800点。
检测条件
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检测前及检测期间的环境条件需要满足一定的要求。例如,检测前至少24小时内室外空气温度的逐时值与开始检测时的室外空气温度相比,其变化不应大于10℃。检测期间与开始检测时的空气温度相比,室外空气温度逐时值变化不应大于5℃,室内空气温度逐时值的变化不应大于2℃。室外空气相对湿度不应大于75%,空气中粉尘含量不应异常。
检测步骤
在进行检测时,首先需要采用表面式温度计在受检表面上测出参照温度,然后调整红外热像仪的发射率,使红外热像仪的测定结果等于该参照温度。接下来,应在与目标距离相等的不同方位扫描同一个部位,以评估临近物体对受检外围护结构表面造成的影响。必要时可采取遮挡措施或关闭室内辐射源,或在合适的时间段进行检测。
判定标准
受检外表面的热工缺陷应采用相对面积评价,受检内表面的热工缺陷应采用能耗增加比评价。合格指标与判定方法如下:受检外表面缺陷区域与主体区域面积的比值应小于20%,且单块缺陷面积应小于受检内表面因缺陷区域导致的能耗增加比值应小于5%,且单块缺陷面积应小于热像图中的异常部位。
现浇结构外观质量缺陷
现浇结构外观质量缺陷主要包括麻面、蜂窝、孔洞、露筋、裂缝、缝隙及夹层等,这些缺陷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模板安装、混凝土浇筑时的质量问题和人为因素等。
缺陷类型及原因
麻面:指结构构件表面局部缺浆,呈现许多的小凹坑、麻点,而无钢筋暴露现象。这类缺陷一般是由于模板表面粗糙或粘有干硬的水泥浆块等杂物,润湿不够,脱模剂涂刷不均匀,拆模过早,拼逢不严密,捣固时发生漏浆或振捣不足,气泡未排出,捣实后没有很好养护,混凝土干硬导致无法振捣密实,混凝土和易性不好,以及混凝土浇筑高度超高发生离析而产生。
露筋:混凝土内部主筋、副筋或箍筋局部裸露在结构构件表面。产生原因包括灌筑时垫块位移,钢筋紧贴模板,以致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够所造成;保护层的混凝土振捣不密实或模板湿润不够,吸水过多造成粘浆掉皮而露筋;钢筋不均匀,局部密度大,浇筑时粗骨料在模板处集中导致钢筋下部架空而露筋;模板接缝处漏浆而露筋;模板底部有杂物未清理干净,浇筑后有夹层而造成露筋;钢筋位置偏移过大,无法形成保护层。
蜂窝:指结构构件局部缺浆石子多,形成蜂窝状的小孔洞,骨料间有空隙存在。这种现象主要原因包括混凝土本身配合比不当;计量不准确造成砂浆少、石子多;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和均匀,和易性差;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未设串通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浆离析;振捣时间不够或漏振,以及模板严重漏浆;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塌落度过小,或浇筑根部位稍加间歇就继续灌上层混凝土,造成水泥浆流失等原因产生。
孔洞:指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坍落度过小,振捣不到位而产生。混凝土受冻,泥块杂物掺入等等,都会形成孔洞事故。
裂缝:裂缝多出现在新浇筑并暴露于空气中的结构构件表面,有塑态收缩、深陷收缩、干燥收缩、碳化收缩、凝结收缩等收缩裂缝。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包括设计错误或考虑不周造成的结构裂缝;材料使用不当;施工质量不合格等。
防治措施
针对上述缺陷,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例如,对于麻面和露筋,可以通过改善模板的制作和安装质量、合理设置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加强混凝土的振捣和养护等措施来预防。对于蜂窝和孔洞,则需要改进混凝土配合比、加强搅拌和振捣、避免混凝土离析等。对于裂缝,则需要优化设计、选择合适的材料、加强施工质量管理等。
外围护结构热工缺陷检测和现浇结构外观质量缺陷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问题,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和严格的管理来预防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