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陷检测的原理主要涉及半导体材料或器件的性能、结构、化学和物理性质的变化。具体来说,缺陷的存在会导致半导体材料或器件的性能发生变化,如电阻率、电容率、载流子浓度等。通过测量这些性能参数的变化,可以判断是否存在缺陷。缺陷还会导致半导体材料或器件的结构发生变化,如晶体缺陷会导致晶格畸变,工艺缺陷会导致器件结构不完整。通过观察这些结构特征,可以检测缺陷。缺陷还可能导致半导体材料或器件的化学性质发生变化,如化学缺陷会导致材料的化学组成发生变化。通过化学分析方法,可以检测这些化学缺陷。缺陷可能导致半导体材料或器件的物理性质发生变化,如热导率、弹性模量等。通过测量这些物理性质,可以判断材料是否存在缺陷。
缺陷管理的一般流程
缺陷管理的一般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发现缺陷:测试团队根据用例步骤进行测试,如果不能正常通过用例则转为缺陷问题。也可以来自不同团队或者来自外部用户提交的反馈信息。
开启:当QA测试团队或者其他相同职务的团队确认了反馈的缺陷问题后,比如可以复现,则确认反馈是一个缺陷,并等待分配给开发团队。
分配:当测试团队确认缺陷后,应该将问题分配给开发团队进行缺陷定位和修复工作。
拒绝:如果开发团队认为提交上来的缺陷并不是真正的缺陷,比如由于缓存,网络导致的部分文件加载失败导致的问题等,应将缺陷状态标记为”拒绝”并指派回测试团队。测试团队需要重新测试或者提供更多的缺陷信息。
重复:如果开发团队收到的缺陷是重复的,或者与其他正在进行中的缺陷问题相似,应将缺陷状态修改为”重复”。
延期:如果当前无法修复缺陷,可以将其状态设置为“延期”,并在后续的时间点重新评估。
等待测试:当开发团队修复完缺陷后,需要将状态改为“等待测试”,以便测试团队进行验证。
关闭:如果测试团队验证后确认缺陷已经修复,那么就可以将状态改为“关闭”。
重新开启:在某些情况下,即使缺陷已经被关闭,但如果再次出现同样的问题,那么就需要重新开启缺陷管理流程。
以上就是缺陷检测的原理以及缺陷管理的一般流程。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行业和领域可能会有不同的缺陷管理流程和方法。